第154章(1 / 2)
从商业成绩来说,一部三个小时的文艺片,不可能有多高票房。但国内上映时已经是戛纳得奖后两个月,所有人都知道导演有一张不逊色于主演的冷淡俊脸,票房便也飚到了十亿。比不过和资本纠葛的商业片,但已经是惊人的成功。
这部电影的成本都不到五千万。
当时游霁问游暝,为什么要从海啸后第一天开始讲故事,不从海啸发生时,那多壮观。
游暝告诉他,不是灾难片,懒得做特效,麻烦。
因为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是没有什么素材的,专题片制作组只能通过一些建模、场景、影评人和游暝自己的采访来揭露解析整个过程。
播到后半段,一个国际上赫赫有名的电影大师谈论到游暝作品的意象,翻译腔实时跟进:
“早晨是游暝最善用的隐喻和意象。罗生门叙事的七重视角都是从早晨开始切割循环,结尾阿枫也是奔赴晨光,导演偏爱早晨,便说明他偏爱西西弗斯式的希望与乐观。”
但游暝最开始不是这个设定的。梁潮译在采访中说.起初阿枫的结局是自杀,七个人的视角也是从海啸后的压抑夜晚开始。
为什么突然就变了呢?画外的记者问。
他突然就喜欢早晨了呗。梁潮译笑了,笑得意味深长。他分享了一个故事。起初他看完剧本,总是有点儿搞不懂阿枫这个角色做各种行为的具体动机,能理解,又好像理解不透。
游暝给他讲戏,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,爱具体的人,不要爱抽象的人,要爱生活,不要爱生活的意义。
所以阿枫就是这样的人。记者说。
不,不是。阿枫起初是这种人的反面,对世界的感受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抽象的爱。爱得很哲学,但很无用。其实直白点儿来说,给人感觉就是很冷漠的。
那是导演的镜像影射。梁潮译说,游导承认说他就是这样的人。
但后来阿枫变了,他变得更有人气儿,更鲜活,对生活更赤诚和热烈。
他开始“具体”。
电影的主体基调也出现了积极意义的转向。
所以这是意味着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也呈现了抽象到具象的转向吗。
是的是的。梁潮译说,他变了,所以阿枫变了,所以电影也变了。
那导致导演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