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节(1 / 2)

('<!--<center>AD4</center>-->的。

南方因为气候的关系,地都是可以接茬种的。北方种地却是要严格的遵守节气的,何时下种,何时间苗,何时除草,何时收割,都是固定的。否则早了或是晚了,都会影响到收成。

蓝险峰对于在南方如何种地大体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,想来北方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。下种收割等时间上的问题,只要随着大家一起做就是了,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
既要留住这乡村了,蓝险峰自是一早就将家里会用到的农具都备好了的,只是今年似乎是用不到了。

蓝险峰本以为孙小先生是不种地的,虽他也有地,但大体应是租出去了的,所以当看到孙韶霜一身短打,包着头巾,握着镰刀的典型农民下地的模样后,着实震惊了下。

孙韶霜自是有地的,虽不算太多,但到底也比繁华之地多上许多的。这东北边境地广人稀,每家有个二三十亩是不成问题的,且土质都是极好的,庄稼长势也都不错。要说村里家家都能收上不少粮食的,交了粮税和留下自家温饱的口粮后剩下的也是可以卖不少银钱的。

不过若真是按照别处的粮价还真的是笔不小的收入,只是每年一到卖粮的季节,粮商便开始压价,往往也卖不上什么好价钱的。只是那银钱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不少的,足够日常开销了,多些银钱不过就是日常多些肉食罢了,所以也没人会去计较。且粮食储放都是问题,放久了水分去了分量也跟着减轻,鼠蚁也需要预防,放置不当又会长毛发霉,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与其等价高了再卖,莫不如直接就卖出去,省心又省力了。

孙小先生的学堂正是放秋假的时候。这时候家家无论大人小孩都是要下地的。大人割苞米杆地、剥苞米、割高粱、割小麦,小孩就跟在后面捡落下的穗子,送送水,送送饭上面的。这个时候多小的孩子都是个劳动力,因此孙小先生就直接给学生布置了晚间读背一篇文章的作业,就放假了。

说来蓝险峰见着孙韶霜下地的行头吓了一跳,他原想着自己没地但自己也不能闲着,琢磨着去汪简家看看用不用他帮忙呢,却见着了孙小先生。这孙韶霜也真是个脸皮厚的,他就是来找蓝险峰帮忙的。

孙韶霜也不跟蓝险峰客气,直接拉着跟自己着装差不多的蓝险峰就往地里去了,当然没忘了带着唯一。

到了地里蓝险峰才知道,原来孙小先生虽没将地租出去,却也没打算全自己干了。此时地里算上他两个都有六七个人了,看着装束却并不像是他们西平的人,难道是……东越……的?

确实!原来东北这地方地广人稀,普通农家的土地都是极其广阔的。尤其是西平国初立,奖励农耕,又改变了赋役制度,许多东北守军都解甲归田,留在了东北,致使土地大量的被开垦,农户家家土地面积都很广阔。

而临近东北的东越,却是个沿海小国,地窄人稠,人民多靠打渔为生,耕地面积小,粮食不足,需要从西平买进大量的粮食。东越的海防又极其先进,西平需要倚靠其来防御一些海上小国不时的骚扰。这也是东越与内陆始终相对和平的原因。

人民的生存需要粮食,东越百姓自也不可能靠吃鱼为生。因此每到春耕秋收之时,就会有大量的东越百姓来这边做工,工价便宜得很,只需付些粮食即可。

对于百姓间的这种相互交往行为,一般官府是不予关注的,只要不弄出事就好,大家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。只是这岭南本属军村,大家在部队守规矩惯了,这种杂乱无章的雇佣终究有些烦乱,所以就由村长组织了这项活计。

于村长将整个村子每户人家将要雇佣的劳力统计起来,再由他和几位说得上话的出面一齐雇佣,再分配给各户各家。每家分派的劳力质量上都是差不多的,而且制定了统一的伙食、住宿、最后的费用标准,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。对于这些规定,村中人无不赞同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